一是造林綠化,減肥控藥。
?
大力推進造林綠化,各地先后在飲用水水源周邊積極發展水源涵養林15萬畝,完成庫區綠化5.2萬畝,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,發揮了森林涵養水源的作用,形成綠色保護屏障。實施化肥“零增長”工程,推進保護區種植結構調整,指導農民科學施用化肥農藥,推廣農藥減量控制、測土配方施肥等生態化管理技術,有效減少化肥農藥對水源的污染。
二是禁畜限養,恢復生態。
?
依據法規合理劃分畜禽禁養區、限養區和適養區,將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列入畜禽禁養區,持續推進禁養區畜禽規模養殖場(戶)關閉、搬遷工作。截止目前,共關閉、搬遷飲用水保護區內的非規模養殖單位48戶。加強水面養殖管理,取消平陽水庫、屯倉水庫、紅豐水庫等飲用水水庫水面承包養殖,消除漁業養殖對水質的影響。
三是立標建站,完善設施。
?
先后投入184萬元,建設水源地交通警示牌48塊、水源地標識4塊、水源地宣傳牌30塊、隔離護欄2553米、隔離護欄網7000米、界樁89個、激光高清監控11個,飲用水保護區網格責任公示牌160個。投入550萬元,在3個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取水口和上游預警斷面建設6座水質自動監測站,實現對水質全時全方位精準監測預警。